哲学王冠夜明珠——“第一哲学原理”
2021-05-07 11:34:47
  • 0
  • 0
  • 0
  • 0

哲学王冠夜明珠
——“第一哲学原理”

高懿德

2021/3/20

一、从“高懿德猜想”说起

从逻辑上看,“实体”及其观念和概念是一切唯物论哲学得以确立的土壤、根基和基础,“非实体”及其观念和概念是一切唯心论哲学得以产生的“土壤”、“根基”和“基础”,因此,对“非实体”存在是否可能这一问题的解答,成为解决两大哲学阵营对垒问题的关键一环,而明确地提出这一问题则是实际解决问题的前提。毫无疑问,这一问题的明确化提出,实际上已经是唯物论对“非实体”与唯心论哲学的破解性课题了。

尽管“非实体”存在是否可能的问题的提出和解答,是解决各哲学阵营对垒问题的关键一环,思想史上却一直无人提出这一问题,因为从来没有人正式怀疑过“非实体”的存在问题,而只是用不同方式去确认其如何存在这一问题,从而,各哲学阵营的长期存在和对阵问题一直无法解决。

直到2010年,本人在自己的物道主义哲学框架初成即物道主义哲学诞生之初,才开始明确注意和提出“非实体存在何以可能?”2012年,本人形成了对这一问题的物道主义哲学解答,并以此解答确立起了自己物道主义哲学的逻辑基石,以及以此解答去破解各种“非实体”存在及其概念性思想和各种相应的唯心论思想及其系统。

2021年2月,在本人为群主的“中华当代诸子百家哲学园”群进行相关问题的深度研讨时,“非实体”何以存在这一问题被本人转化为“非实体”有没有时空形式这一高度相关几乎彼此等价的问题,并被群内的董克强教授认定和概括为“高德巴赫猜想”或“高懿德猜想”。董克强教授还认为,该“猜想”是哲学与物理学的双料顶级难题。本人完全认同董克强教授对该“猜想”的认定、概括、命名与评价。

其实,该“猜想”的相关内容早于2010年就已经提出,并已经有了物道主义的解答及其应用,但没有明确意识到这一“猜想”的巨大价值,更没有明确意识到这已经是一个极其重大的哲学课题,而2021年2月在微信群里的重新探讨,则将这些都明确化、固定化了。这无疑是非常值得庆幸的事情!

其实,该“猜想”还只是广义的“高懿德猜想”的二分之一的内容。广义的“高懿德猜想”是关于存在的时空结构形式问题的设想,这里的“高懿德猜想”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故可以称之为狭义的“高懿德猜想”。

二、“高懿德猜想”的具体内容

“高懿德猜想”有两个版本:一是由高懿德提出并确认的“高氏版本”,即广义上的“高懿德猜想”;一是由高懿德提出而由董克强确认的“高董版本”,即狭义上的“高懿德猜想”。二者的基本关系是,前者完全包含着后者。

这两个版本的“猜想”都已经于2010年提出和初步形成,并都于2021年完善、定型并命名。

(一)狭义的“高懿德猜想”

首先介绍一下狭义上的“高懿德猜想”,因为它是首先定型与命名的“猜想”。

狭义上的“高懿德猜想”,即“非实体者有无时空形式”的猜想,由高懿德首次提出,由董克强总结、认定并命名。

2021年2月初,高懿德在与董克强先生讨论“非实体者”的存在与否问题时提出的“非实体者有无时空形式”的问题——即“高懿德猜想”,被董克强先生称之为“高德巴赫猜想”。这一猜想的基本内容由郭克强归结为如下根本逻辑:第一,一切性质、关系存在等,如时间、价值规律、数字等,确实是存在形式之一;二,既然是存在,就不是无;三,既然不是无,按某种逻辑(哲学上的一般逻辑)就应该有某种时空形式,没有任何时空形式的“存在”似乎很难成立,可以说不成立。如此,性质、关系等非实体者究竟有否某种“时空形式”?归根到底就是“非实体者”有无时空形式这一问题,就是“高德巴赫猜想”。

董克强指出,“高德巴赫猜想”通俗称“高懿德猜想”,是高教授最先触及并提出了这个问题的核心内容。故“高德巴赫猜想”中的“高”由此而来。

董克强认为,“高德巴赫猜想”是物理学与哲学的双料顶级难题,是超一流哲学难题。

高懿德本人对该“猜想”补充说明如下:

董克强所认定的“高德巴赫猜想”的实质内容即“非实体者”有无时空形式这一问题,它实质上涉及到“非实体者”的存在是否必须有时空形式这一问题,而这恰恰是“非实体者”能否存在问题的关键所在,因为对前者的解答是解答后者的决定性环节,在逻辑上完全决定着后者的解答结果,从而只要解答了前者,对后者的解答结果便已经确定了。因此可以说,这两个问题是高度相关,可以相互替换的,也就是说,这两个问题都是“猜想”的实质内容。

对上述补充说明,董克强先生没有任何异议。

(二)广义的“高懿德猜想”

广义的“高懿德猜想”的基本内容就是“时空结构形式是否是存在的必要条件”这一设想。

由于哲学上讲的一切“存在”包括“实体者”与“非实体者”的存在两种内容,因此,这一“猜想”从逻辑上看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实体者”存在是否必须有时空结构形式;二是“非实体者”存在是否必须时空结构形式。显然,第二个方面的内容就是狭义的“高懿德猜想”。

高懿德本人于2021年2月底在将上述狭义的“高懿德猜想”经典化基础上,于2021年3月初又将以往广义的“高懿德猜想”进行了上述经典化的表述。

三、“猜想”之解答:“存在”与“非存在”的逻辑

全面解答“猜想”问题,必须首先诉诸完整的“存在”的基本逻辑,包括“存在”的实质、主体内容、形式、条件、方式、表现几大方面,从中发现“实体”与“非实体”存在与否的基本逻辑,然后才能进而从中找到解答“实体”和“非实体”的存在是否必须有无时空形式的完整而可靠的答案。

从性质上看,“存在”的逻辑的反面是“非存在”的逻辑,而且,“存在”的逻辑恰恰是发现“非存在”的逻辑的前提和根据,“非存在”的逻辑又是对“存在”的逻辑的一种反向性证明。正是,这一正一反相互支持和印证的逻辑共同构成了解答“猜想”的逻辑基石。当然,基于这种哲学的逻辑对“猜想”作出的解答,只能是哲学的解答,而非物理学的解答。当然,这种哲学解答对物理学的解答具有某种指导作用。对“猜想”的物理学的解答就留给专业物理学家去做吧,因为只有他们才具有对“猜想”进行物理解答的专业能力。

(一)“存在”的逻辑构成要件之推论

第一,“存在”实质是拥有和占据时空的活动与过程。

西方哲学把“存在”视为万物和世界所从出、所规定的“本体”,但实际上,“存在”只是万物与世界构成自身、呈现为时空的形式,并充实于更大的时空之中的一种本性,即一切事物追求和实现自身存在的本性。

“存在”可以说是一切事物的最基本的本性,因为存在是事物成为自身的先决条件。

第二,“存在”的主体或本体内容只能是实体。

“存在”不是纯粹的活动与过程,而是某种主体或本体的活动和过程。不存在没有主体或本体的活动与过程。

“存在”的主体或本体只能是“实体”,即广义上一切具有实际时空形态的东西,也就是实体性物质形态,而不能是“非实体”。之所以如此,乃是因为只有“实体”之物才能构成自身和存在,而所谓的“非实体”根本不可能构成自身和存在。

广义而言,存在的主体就是宇宙间的所有事物。

第三,“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

万物构成的最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二者的地位对于万物的构成和存在来说同等重要。之所以是空间和时间,是因为存在的内容之构成和存在必然结合为具体的时空分布结构形式。时间的持续性分布是机会性因素,空间的广延性分布是关键性因素。因为任何事物的构成和存在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去安排自身内容的空间构造形式。

第四,“存在”的基本条件如下:

存在主体的实体结构的形态的形成是“存在”的根本前提,因为,一切的“存在”都是存在主体或本体的构成和存在。

空间和时间是存在的基本条件。任何事物都诞生和存在于其他事物构成的空间里,并且都是由其他事物的因素来构成和存在,因此,万物都是在其他事物构成的时空中构成和存在,就如鱼儿必须在合适的水体(不单是水)时空中才能诞生和存在一样。

第五,“存在”的基本方式如下:

一是存在主体自身的时空结构之实体的形成方式与过程。这一过程形成存在主体的实体性时空结构形式。

二是存在主体以自身的实体性时空结构形式充实于更大的事物时空之中。这是“存在”的基本方式和过程。

第六,上述“存在”的方式决定了“存在”的表现如下:

一是存在主体自身有着空间与时间之存在形态,即拥有自身的时空形式或形体。

二是存在主体占据了与自身时空形体相应的时间和空间之范围。

(二)“存在”逻辑的轴心要件

上述五个逻辑要件对于“存在”来说缺一不可,但这些逻辑要件集中汇集于存在的主体或本体这一要件上。存在主体或本体的空间和时间结构形式,即其本体的时空形体或形式则是“存在”的关键所在。据此可以说,“存在”的关键要件就是时空结构形体或形式(简称“时空形式”),只要有着时空形式的东西,必定存在,或其存在必定实现。这就是“存在”的逻辑轴心。

(三)“非存在”的基本逻辑

根据以上“存在”的逻辑,可以推出其反面——“非存在”的逻辑:无时空形式者必定不存在。这也是“非存在”的逻辑轴心。

推论如下:

其一,“存在”必须占据时空,即必须存在于时空中,否则不可能存在。

理由:时间和空间是一切存在的唯一场所,时空以外没有存在,而且根本就没有时空以外。所以,只有能够占据时空从而在时空中显现或显示出来的东西,才是真正的存在,不存在不在时空中的任何东西。

其二,“存在”必须有自身的时空形态或形式,没有自身时空形式的东西因不可能占据时空而存在,故是“非存在”。

理由:“存在”必须占据时空,而占据时空必须自身有时空形式,否则不能占据时空。所以,自身拥有时空形态或形式是占据时空而得以存在的基本条件,没有自身时空形态和形式的任何东西都不可能占据时空而存在。

(四)“存在”与“非存在”逻辑的反相关性

“存在”逻辑的决定性构成要件是“有时空形式者”,这样的东西其实就是一切实体性事物,概称“实体”。“非存在”逻辑的决定性构成要件与此相反,是“无时空形式者”,即非实体性事物,概称“非实体”。显然,二者是相互否定的关系,但更是因相互否定而成立的关系,因而是相反而相成而相互反证与印证的关系。

四、“存在与非存在原理”或“第一哲学原理”

由于“存在”与“非存在”逻辑的相互否定与相反相成而相互反证与印证的反相关联系,便可将它们统一概括为如下一对相反相成即相互反向确证的两个原理,即“存在原理”与“非存在原理”,具体如下:

存在原理:唯实体者有时空形式而存在。进一步:唯实体者存在。

非存在原理:不存在无时空形式的非实体者。进一步:不存在非实体者。

理由:只有实体性内容才能构成自身的时空结构形态或形式,才能占据时空而存在,而没有实体内容的所谓“非实体”不可能形成和拥有自身的时空结构形态和形式,因而不能占据时空而存在。

“存在原理”可以进一步解读为“唯形体者存在”原理,因为“时空形式”也就是“形体”,而且是存在的充要条件。

“非存在原理”可以进一步解读为“无形体者不存在”原理,因为“无时空形式”就是“无形体”,而这正是不存在的充要条件。

这两个原理合在一起,其实就是“唯实体者存在原理”,当然也可以叫“存在与非存在原理”。

这里特别说明一下:既然这一“原理”是对前面所述存在与非存在的基本逻辑的高度概括,自然,以前述“存在”与“非存在”的基本逻辑可视为这一“原理”的基本内涵。

这一原理的实质内容概括为一句话就是:唯有实体事物(简称“物”)存在,或唯物存在。因为这一原理告诉我们:“唯有实体者存在”的“实体者”只能是物,没有非物的实体者,更“不存在非实体者”。

这一原理在2021年3月10日被黄涛伟先生视为“第一哲学原理”,然后获得了本人的高度认同。

下面简略说明一下为什么说它是“第一哲学原理”——

首先,它是确定哲学反映对象之本体的原理性方法,具有哲学第一方法论的性质。

我们知道,哲学要研究和把握的实际对象和内容就是整个世界的统一性存在逻辑,因而,确定整个世界存在的实际对象和内容就成为哲学研究的第一步。毫无疑问,这一原理是确定哲学研究对象之本体的根本大法,能够据此发现和确认世界存在的真正本体,即一切存在活动或过程的实体性主体。

其次,它直接就是哲学逻辑体系的第一个基本原理,即“唯实体存在原理”。

哲学的对象和内容既然是整个世界的统一性存在逻辑,故世界的存在本体之确认原理,自然构成哲学逻辑体系建构之初始的第一原理。

这个原理的根本内容就是“唯实体存在”,从而这一原理直接奠定了哲学最基本的本体论基石,成为哲学逻辑体系的“第一原理”。

其三,它是判定一切哲学理论的原理性标尺,具有哲学第一尺度的性质。

表现在这一原理是判定一切哲学最基本的本体概念和内容是否成立的最重要标尺,从而是判定一切哲学之合理性与否甚至是否成立的根本标尺。

五、“第一哲学原理”是未来哲学王冠上的夜明珠

众所周知,哲学是万学之王,而本体论是哲学王的“王冠”。由于以往的哲学没有一个可靠而基本的真理性标准,故以往的本体论便没有一个明确判定自身真实性的基本真理之尺度,从而也就在总体上失去了基本的认识论之真理性价值。这是以往哲学最为遗憾可惜的地方。

“第一哲学原理”也就是第一可靠的首个本体论原理,因而,这第一可靠性本体论原理的出现就为以后的本体论研究提供了一颗于黑暗中前行的指路明灯,如一颗引导人夜晚行路的夜明珠一般。因此可以说,“第一哲学原理”就是未来哲学的“本体论王冠”上自己发光的夜明珠。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