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哲学之门
高懿德
2021/3/20
一、哲学园地的“篱笆墙”与“门”
人类每一个时代的哲学园地,都是人类该时代一切文化知识与智慧的中心园区与核心枢纽,蕴含着该时代人类的一切文化与生活方式之基因。从而,这一园地长什么样的哲学观念的庄稼和非哲学观念的草,对于该时代人类基本的文化和生活方式起着决定性的制导作用。
哲学园地,当然是由哲学的篱笆墙于四周绕圈起来的地方,园地内部自然只允许哲学的庄稼于此生长,而对于非哲学的草,则尽量用哲学的工具剃除或移出园地。
尽管哲学园地是养成哲学庄稼的场所,但哲学的种子却来自于园地以外人类的实际生活实践观念。但不是所有的生活实践观念都具有哲学的性质,所以,不可能允许人类所有的生活实践观念都进入哲学的园地,只能允许那些具有哲学性质的哲学观念进入,而将那些不具有哲学性质的非哲学观念阻挡于哲学园地之外。哲学的篱笆墙的基本功用,就是只允许哲学的庄稼进入园地内良性生长,而排除非哲学的草进入园地内蔓生而影响到哲学庄稼的正常生长。
但是,哲学园地外的哲学观念要进入园地内,以及哲学园地内不经意产生的非哲学观念要被赶出园地外,就要在哲学的篱笆墙上为它们入出设置一些相应的入出口。同时,为了只放哲学观念进入园地和只将非哲学观念移出园地,又必须给哲学篱笆墙的入出口安上相应的哲学的观念尺度之“门”,由哲学家们根本这些“门”去判断和决定那些人类的生活实践观念具有和不具有哲学的性质而应当进入和移出哲学的园地。
二、历史上哲学园地的“篱笆墙”及其入出之“门”
不同时代的哲学园地是不同的范围,因而围绕其四周的哲学篱笆墙体也不同。
1.最早的古代哲学园地及其篱笆墙和入出之门
最早的古代哲学的园地是一切知识的总汇,因而其园地包括了当时人类的一切知识,包括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都在内。这样的哲学园地是历史上范围最广的了,其篱笆墙可以说就是思想观念的知识性标准,而设在其篱笆墙体上的入出之门,也就是思想观念的知识性尺度本身。
另一方面,最早的西方哲学家们又把哲学看作是“智慧”之学,这由当时的哲学家把哲学界定为“爱智慧”(英文:Philosophy,希腊语:Φιλοσοφία)而可见一般。
但作为“爱智慧”的古代哲学便可以说是一切智慧的总和,因而其园地也可以说非常广阔。因此,可以说智慧本身就是哲学的篱笆墙体了。但智慧之成为智慧,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是理性认识的功能,而非感性知识的功能。感性知识也给人带来聪明的功能,但聪明不是真正的智慧,至多是大脑灵光一些,使人头脑灵活一些而已。智慧则是能够使人透过现象抓住一般本质和规律,从而使人站得高、看得远、行得对的思想能力。据此可知,所谓的智慧就是理性智慧,从而,作为最早的古代哲学园地的篱笆墙体的智慧就是理性智慧了,而其入出之“门”也就是理性智慧这一尺度。
2.古代哲学园地及其篱笆墙和入出之门
最早的知识总汇说与智慧说的哲学说,在今天看来根本不是哲学的本义,因而其所谓的哲学园地,也不是真正的哲学园地,而只是人类知识的园地而已,因此,其哲学篱笆墙与入出之门,皆不具有哲学的性质。
但古代哲学一经诞生,便有着探究世界万物的本原和本质的基本倾向。正是这一基本倾向,规定了古代的真正哲学园地,即作为亚里斯多德所说的“第一哲学”的“形而上学”。
所以,古代哲学的真正园地就是关于世界万物的本原、本体与普遍本质的本体论——即“形而上学”,其篱笆墙及其入出之门就是这种形而上学观念。凡是探讨和反映世界万物的本、本体与普遍本质的任何思想观念,以及与此相关的一般认识论与价值论等具有形而上学特质的思想观念,都可以进入其内而生长壮大,凡是不相关此类内容的所有东西都被形而上学的篱笆墙及入出之门排除和阻挡于园地之外。
3.近代哲学园地及其篱笆墙和入出之门
我们知道,近代哲学的重心是一般认识论,但也有着本体论层面上的形而上学的内容,因此,近代哲学的园地主要是本体论与一般认识论及与它们相关的普遍性知识的家园,形而上学与认识论成为近代哲学的混合篱笆墙及其两道门。
4.现、当代哲学园地及其篱笆墙和入出之门
现、当代哲学是古典形而上学传统衰落和反形而上学传统的实证哲学泛滥的时代,是所谓的哲学终结的年代,是所谓的哲学失落的年代,还是哲学失去自己家园的年代,是不知何为哲学的年代,是“怎么都行”的年代,因而,现当代所谓的哲学园地,基本上都是各种所谓哲理知识的大杂烩,什么观念知识似乎都能成为哲学园地内的苗木,只要宣称自己是哲学就行了。因此,说到底,现当代没有真正的哲学园地了,当然也就没有哲学的篱笆墙和入出之门了。
三、未来哲学的致思路向与“家园”
现、当代可以说是哲学荒芜的年代,是有哲学词汇而无哲学思想的年代,其实更是以往的传统哲学走向终结和死亡的年代,是它们在人类当今所遭遇到的现实困境面前失去任何作为从而完全失效的年代,实质上是由于它们错误地引导人类几千年在错误的文化生活道路上狂奔而走向死亡困境的年代,总之,是以往哲学及其文化和人类生活方式共同陷入走投无路的年代。
另一方面,处于如此境地的当今时代,也在孕育着人类未来哲学与文化和文明的希望的思想种子,这些种子,正是当今人们在对迄今为止的人类生存现状和哲学、文化观念的反思中萌生而出。
这些思想种子主要有:
1.非人类中心主义观念。
在人类当今所面临的各种困境中,就是人类与地球自然界之间的不可共生与共存,而包括其在内的所有主要的困境,从根本上说都是由于以往哲学和文化所确立的人类中心论世界观与价值观及其相应生活方式所导致的。
客观上,人类中心论世界观和价值观是根本不成立的,是根本违反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正常关系的,是根本违背宇宙自然法则的。这正是其引导人类走向根本错误的以为中心对待自然界这一基本生活道路的根本原因。因此消解人类中心论而走向一种非人类中心论的哲学世界观、价值观及与其相应的人类生活道路,就是人类未来哲学、文化与生活形式的必经之途,此一思想路向便决定了未来哲学的园地必然主要是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哲学思想的家园。
2.精神非本体的观念。
彻底解决人类与自然界的不可调和的冲突困境,必须走出非人类中心论世界观与价值观,如此,就必须要确立相应的世界本体观念,因此只有这种本体观念才能够奠定非人类中心论世界观与价值观的思想逻辑基础。
传统哲学的世界本体观念主要有两个,即物质与精神,而精神主要由人类所属,并且不论哪种哲学形态,总体上都把精神看作是地位高于物质的东西。这种本体观念恰恰是确立人类中心论世界观与价值观的思想基础。因此,要消除人类中心论,从逻辑上讲一是彻底消解掉地位远远高于物质的精神本体观念,二是消解精神对物质的地位之优势。客观上,精神只是物质的派生物 ,并不具有独立存在的特性,从而绝不会是世界的本体。因此,彻底消解掉精神的本体属性,就是惟一正确的选择。
不仅迄今为止的哲学历史从未彻底消解掉精神本体,而且在当今时代精神本体的观念还很盛行。如何消解和根除精神本体对于人类及其哲学而言,可以说是顶级难题了。
21世纪末开始兴起的“物道主义”思潮有着彻底消解精神本体的倾向性趋势,其中的逻辑就是把人类统一于整个宇宙的万物一系演化的逻辑链条中,将人类的精神蕴含于物质演化的逻辑链条,而使其成为物质的附庸。但这种做法也无法说服那些坚持精神独立存在且为世界本体的思想家们,故而,不是真正的解决办法。
高懿德“物道主义”哲学的诞生为彻底消解和根除精神本体找到了最基本的途径。这一途径就是找到脱离物质的纯粹精神根本不可能存在的逻辑,而以此直接否定掉这种独立精神本体的存在。
3.物本物道主义观念。
从根本上清除了精神本体及其观念之后,唯心主义便没有了基本的立足之地,从而,未来便不再会有完整形态的唯心论哲学,未来的哲学园地里,便主要是唯物论哲学的天下了。自然,未来的唯物论哲学,也主要不是以往的形而上学意义上的唯物论了,而主要是哪些克服传统唯物论缺陷之后又彻底根除精神本体和唯心论哲学的新诞生的“新唯物论”。
能够彻底否定掉精神本体的哲学的基本逻辑,必然能够确立起实体物为唯一存在者这一彻底的唯物论基本观念与立场,以及必然推论出物本道末的基本思想与立场,从而,必然最终确立起一种物本主义的物本道末哲学,或以物为本的物道主义哲学逻辑。
其实,完整严谨意义上的物本物道主义的哲学观念和立场在当代已经诞生,这就是高懿德的“物道主义”哲学逻辑体系,载之于其《物道主义形而上下学》这一160万余字的哲学巨著中。此外,这种物本物道主义的哲学理念和立场,已经在当代中国由高懿德“物道主义”哲学领衔发展为一种较为广泛的“物道主义”的哲学思潮,在该思潮内的不同学派,共享着大体一致的物本物道主义哲学理念。
根据这些主要的思想种子可以作出如下判断:
在未来哲学的家园内:第一,唯物论思潮无疑绝对是占主导地位的哲学形态,“物道主义”思潮更是主导性哲学思潮;第二,非人类中心主义是未来哲学园地的主导思想倾向,人类中心论几乎没有容身之地。
四、未来哲学园地的篱笆墙
圈绕着未来哲学园地的篱笆墙,无疑是由未来哲学园地内的主导性哲学形态所规定的。未来的主导性哲学形态,设定了未来的哲学致思路向、思想范式与思想内容。
未来哲学的基本致思路向就是一切诉诸实体物的实体性思维,即实体理性或物体理性将是未来一切哲学所首先必须面对和运用的,用实体即物体理解和解释一切,来建构哲学的基本逻辑,形成基本的哲学思想框架和思想范式,而基本的哲学思想之内容,则由它们所产出和决定。
实体理性或物体理性,就是圈绕未来哲学园地的最基本的篱笆墙。原则上,只有基于实体性思维形成的哲学思想及其思想范式,才能进入其内获得成长,相反,基于非实体思维形成的哲学思想及其思想范式则无法进入其内生长而被废弃。
五、未来哲学园地的“大门”
进入未来哲学园地的大门,自然是由围墙内的哲学形态所最终决定,自然是与未来哲学园地的篱笆墙的质地高度一致。
未来哲学的基本形态是实体理性思维及其逻辑和思想,因此,如前所言,未来哲学园地的篱笆墙就是实体理性或物体理性,从而可以说,进入园地的大门也只能是鉴别和确认欲进入大门的是否为实体性的哲学思维、逻辑和思想,是则允许进入门内,不是则阻挡于门外。显然,这个“大门”,就是能够具有这个基本功能——即能够确证唯实体存在和不存在非实体这一“存在与非存在”的逻辑。
“存在与非存在”的逻辑,就是高懿德基于其物道主义哲学基本逻辑所确立起来的“第一哲学原理”。这一逻辑包含着两个相反相成的逻辑与原理:一是“唯实体存在”的逻辑与原理,它可以鉴别和确认出真正的实体性哲学思维、逻辑和思想并将它们引进哲学大门而进入哲学园地;而是“非实体不存在”逻辑与原理,它可以鉴别和确认出那些虚假的非实体哲学思维、逻辑和思想,并将它们阻挡于未来哲学园地之外。
这一大门是刚性而必经的,因为作为“第一哲学原理”,“存在与非存在”这一逻辑与原理将会被未来主导哲学思潮——即“物道主义”哲学思潮——用来铁面无情地考验所有欲成为未来哲学的一切思想。
六、未来哲学园地的“主人”和“守门人”
未来哲学园地的守门人,无疑就是未来的主导哲学思潮——即“物道主义”哲学思潮。一般来说,只有它才是未来哲学园地的实际主人,未来哲学的篱笆墙和大门其实就是由它设置的,守护和开启未来哲学大门的,也只能是它,因为除它之外没有其他哲学可担此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