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论对唯心论的终局之战
——物道主义终极解决唯心论的战略与策略
高懿德
2021/3/11
要言不烦
物道主义与唯心论的终极解决,是其代表历史上的唯物论阵营对一切唯心论(包括二元论)的终局之战。
物道主义终极解决唯心论的战略与策略直白如下,让天下所有唯物论与唯心论哲学尽知,以期一切唯物论哲学用来对战一切唯心论,也以期一切唯心论哲学自己解决自己。
战略如下:
以“物道主义”哲学为阵地,打造强大的理论逻辑工具,挖掉唯心论的最终落脚之处——“非实体”存在及其概念,彻底拆掉唯心论的本体论根基,使其永无建立唯心论哲学世界观的可能。
此所谓:攻城拔寨挖地基!
策略如下:
首先,依据“物道主义”哲学进行设阵布局,构设哲学与物理学的双料顶级猜想——即“高懿德猜想”或“高德巴赫猜想”,形成唯物论与唯心论对战棋局。
其次,通过解答“高懿德猜想”建构出对战唯心论的坚固哲学阵地“存在非存在原理”——即“哲学第一原理”。
再次,依据“存在非存在原理”打造出能够彻底清除“非实体”存在及其概念的强大逻辑武器即“高懿德剃刀”,作为挖掉唯心论地基和根基的坚不可摧的武器。
目次,用“高懿德剃掉”逐个剃除一切“非实体”存在及其概念,尤其是作为唯心论最终落脚点的“非实体”存在及其概念。
最后,拆掉一切唯心论的“本体”基石,让一切唯心论自己坍塌为灰烬。
此所谓:步步推进,直捣黄龙,挖根掘基,一着解决问题。
上述战略与策略合体如下:
基物道主义观
置高懿德猜想
出非纯在原理
造高懿德剃刀
以剃除非实体
去清除空本体
来解决唯心论
终确证物本论
人类两千多年来的哲学发展史,总体上体现为唯物论、唯心论与二元论彼此对垒相争的历史,集中体现为唯物论与唯心论彼此对垒相争的历史,集中体现为它们各自持重的本体之实体观念(实体概念与非实体概念)彼此对阵与相互破解的历史。
总体上看,唯物论与唯心论(包括二元论)的斗争迄今一直未分出胜负,唯心主义总有落脚之处,而且还广有市场。但在当代的今天,这种对垒已经到了一决雌雄的时刻,其解决的不同方案,将会直接决定着未来哲学发展的基本方向。
高懿德在创立其“物道主义”哲学的过程中,充分意识到了这一点,并找到了终极地破局这种对垒的物道主义解决方案:第一,基于物道主义的基本立场,提出了破局的“高懿德猜想”;第二,对“高懿德猜想”作出了物道主义的解答,提出并论证了“第一哲学原理”,即“存在非存在原理”;第三,将非存在原理打造为全新、刚性“哲学剃刀”即“高懿德剃刀”;第四,用“高懿德剃刀”彻底拆解和消除哲学上所有的非实体存在及其概念这些唯心论的最终逻落脚之处,从而,由此拆掉所有的唯心论与二元论的本体论基础及哲学本身。
物道主义哲学这种破解的实质,就是将历史上各哲学阵营的本体之实体概念之间的彼此对垒来一个终局之解决,其基本途径就是确立实体存在的唯一性及其概念的真实性而否定非实体存在及其概念的虚假性。
物道主义哲学无疑是完成这一终局解决的根本思想武器,物道主义哲学对各种唯心论与二元论哲学的终极之战,是其代表历史上的整个唯物论阵营对它们的终极决战。
一、历史上唯物论对唯心论两军对垒的历史与教训
毋庸讳言,哲学史上有史以来直到今日一直存在唯物论与唯心论(包括二元论)的两军对立,且唯物论总体上一直是基本立场基本正确的世界观,唯心论总体上一直是基本立场基本错误的世界观。
尽管唯心论也是“人类认识这棵活生生的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列宁),对推动人类的认识发展和历史发展具有一定的作用,但因为它总体上是根本错误的世界观,总体上对人类生活世界起着巨大的误导作用,从而对人类历史进步起着巨大的阻碍作用。
尽管历史上的唯物论因其历史性缺陷而对人类生活世界也有着一定的误导作用,但因为它总体上是基本正确的世界观,总体上对人类生活的引导也是基本正确的,从而对人类历史进步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这就说明,历史上唯物论对唯心论的对阵和斗争具有真理对谬误,进步对落后的性质。
尽管如此,唯物论与唯心论的斗争却迄今一直未分出胜负,唯心主义总有落脚之处,而斗争的实质与过程,就是唯物论逐步消除唯心论的落脚之处及其过程。
哲学史上唯物论与唯心论最早的直接对阵,是古代素朴唯物论及原子本体论与理念本体论的对阵。
素朴唯物论把某种特殊物质形态如水、火等看作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原或始基,原子论则把一种不可再分“原子”看作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原之物,理念论则把观念思想看作是高于和生成现实事物的存在本体。素朴唯物论和原子本体论都无法依据自己的本体去说明理念的本质及其存在逻辑,因而根本无法抵御理念本体论的冲击,从而导致唯心论在古代哲学的后期占据了上风。
中世纪唯名论与唯实论的争论是哲学史上唯物论对唯心论的第二次对阵。
唯实论把共相观念看作是事物的本体,把上帝看作是创造世界的最高本体,将一切现实事物归结为上帝的造物和体现,把事物的本质共相与概念看作是上帝造物的逻辑范型。唯名论通过否定共相实际存在而仅把它归结为一种“名称”或“符号”的方式来抵御唯实论的共相实在论的冲击,但效果不大,依然改变不了唯物论自古代哲学后期以来一直处于被动而劣势的局面。究其原因,在于唯名论把共相仅仅归为为一个“名称”或“符号”,而没有意识到“共相”是有确实的内容的,自然不能做到从根本上否定掉“共相”及其观念和概念本身,因而也就不可能动摇唯实论分毫。
近代开场的经验论与唯理论对阵是哲学史上唯物论与唯心论的第三次对阵。这一对阵的基本阵地就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谁更可靠的问题。
我们知道,近代经验论哲学就是机械唯物主义。它执着于经验的直接性并以其为可靠性的直接根据,但无法解释经验的相对性带来的各种经验的混乱和冲突,是故,无法与唯理论所谓的“先天观念”等理性知识的明晰性及以其为根基的可靠性相抗衡。而唯理论恰借助于其“先天观念”等理性知识的明晰可靠性游刃有余地将经验论战而胜之。这就导致了近代哲学阵营之阵势的前后反转:在前中期,经验论因近代物理科学(机械力学与原子论)的发展之支持而占据上风,出现了一些经典的唯物论哲学流派;在中后期,唯理论则以自身“理性”之明晰性和可靠性的优势而反转为上风阵势,而经验论则因自身“经验”之模糊、混乱、冲突带来的不可靠性之劣势而转于下风。我们知道,洛克的哲学是这个反转的中轴。
近代以后的辩证唯物论对各种唯心论的批判是哲学史上最后一次大规模的两军对阵,其阵地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物质观念与精神意识的关系问题。
辩证唯物论找到了“客观实在性”这一物质概念,并把它与唯心论的精神本体对立起来,以物质决定精神或意识并以相应的实践基础上的反映认识论原理来阐明这种关系,从而将精神和意识纳入物质的统治之下,由此基本上把各种唯心论哲学甚至宗教打到了马下,使唯心论很难翻身或东山再起。
无疑,辩证唯物论以其物质观对唯心论实际上进行了颠覆性破坏,但却并未能从根本消除其存在,因而,尽管辩证唯物论曾经决定性地影响许多民族和世界上很多人口,但唯心论思想和哲学仍然在世界上普遍存在。究其原因,在于它虽然找到了决定和统治精神与意识的物质概念这一武器,但却不能以此从根上铲除得以产生独立存在的精神与意识的思想逻辑根基,而这也是以往所有唯物论哲学未触及到的一切唯心论得以立足的关键所在。这也就表明了,唯物论要想彻底消灭唯心论,必须彻底清除其得以产生和存在的思想逻辑根基,以铲除其最最后的立足之处。
二、历史上哲学阵营彼此对垒的阵地与实质
有史以来的人类哲学与其他所有文化观念,始终是由真实体观念(物质系统类观念)与非实体观念(关系、属性类观念)和假实体观念(上帝、精神、神灵类观念)构成的混合体,即实体观念与非实体观念的混合体。其中,真实体观念具有唯物论性质,假实体观念具有唯心论性质,非实体观念则在二者之间摇摆不定。这就造成了三种哲学世界观倾向,即唯物论或唯物主义哲学、唯心论或唯心主义哲学与心物二元论哲学。其中心物二元论更多倾向于唯心论哲学,可被划归为唯心论哲学阵营。于是,人类的哲学自诞生以来便形成了唯物论、唯心论与二元论三大阵营,或唯物论与唯心论两大阵营。
从上面的逻辑可以明确看出,两大哲学阵营的形成与长期对垒的关键在于人类所形成的上述三种观念对人类影响的分量之比重,比重大者一般决定了相应人类成员所持大比重观念的精神倾向。
这就进一步决定了,不同哲学阵营对阵的关键阵地就在各阵营所重的不同类观念的对阵与相互破解:唯物论与唯心论的真、假实体观念的相互对阵与破解;唯物论与二元论的真实体观念与非实体观念和假实体观念的相互对阵与破解;唯心论与二元论之间的假实体观念与真实体观念的相互对阵与破解。其中,主要是唯物论与唯心论的真、假实体观念的相互对阵与破解。
哲学观念的严谨形式就是哲学概念,因此,上述哲学观念及其相互对阵与破解就体现为哲学概念形式之间的相互对阵与破解。
所以,不同哲学阵营之间对垒的实质内容,说到底就是上述真、假实体概念与非实体概念三者之间的彼此争锋与相互破解。而假实体概念实质上也是一种非实体概念,因而,上述三者之间的对阵与相互破解就集中体现为实体概念与非实体概念的相互对阵与破解,并由此决定着各阵营在对阵中的强弱情势。
三、“非实体”概念是各哲学阵营必争的关键阵地
哲学史上的几乎所有哲学普遍地认为,宇宙中的所有内容分为三大类,即实体、关系和属性。因此,哲学史上所有的哲学概念分为实体、关系和属性三类。由于关系和属性类被所有的哲学家看作是非实体概念,因而,所有的哲学概念又分为实体与非实体两大类。另一方面,唯心论与二元论哲学又认为存在着物质和精神两种实体。
各哲学阵营彼此争夺的最关键的必争之地,就是对“非实体”概念基于各自所持重的概念立场的解读,力图把“非实体”解读为支撑自己思想体系的思想基石和支柱。之所以如此,乃是因为对“非实体”概念的不同解读,是确立自身思想系统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消解和摧毁对方思想系统的决定性武器,所以,它才成为各阵营的必争之地。
下面看看各阵营是如何解读“非实体”的:
唯物论首先立足于物质实体概念的客观性而确立起自己的唯物论基本立场,即物质本体论立场,然后对关系与属性等非实体内容作出从属于实体因而具有客观性的唯物论结论。唯物论的这种解读逻辑毫无疑问基本上可以确立其自身的唯物论立场和思想体系。
唯心论首先立足于精神实体概念的客观性而确立起自己的唯心论基本立场,即精神本体论立场,然后将物质实体和关系、属性等均看作是精神的产物和体现,最为关键的是它把关系与属性看作是无时空形体而存在的东西,并以此来作为精神实体无时空形态而存在的客观依据,否则,其无形体的“精神实体”之概念就不成立了。
二元论立足于把精神与物质两个实体概念的客观性作为本体而确立起自己的二元本体论立场,然后据此推演出所有的关系、属性类内涵与概念,确认这类内涵是无形体的存在者,并以这类内容的无形体存在特性作为自己无形态之精神本体存在的客观依据。
不管是唯物论还是唯心论还是二元论,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都承认关系、属性类内容是无时空实体的客观存在,只不过,唯物论将它们从属于物质实体而使它们依托于物质实体间接获得实际存在,而唯心论与二元论将它们与物体实体一起从属于无时空形体的精神实体而获得实际存在。
实际上,唯心论与二元论的精神实体由于没有时空形体结构,与关系、属性等同属于无形体之“物”,而一切真正的实体都是有形体的物,即“实体存在者”或“实体物”,径直说“实体”即可,从而,所谓的无形体之“物”就是就是“非实体”。
由此可见,唯物论、唯心论与二元论的根本区别在于对无形体之“物”的不同确认方式上,而不是对它的肯定或否定上。上述分析概括起来说就是:它们都认同无形体之“物”的存在,而只差别于其归属于精神或物质哪种本体上。
对无形体之“物”存在的普遍认同,恰恰是因对之不同理解而形成唯物、唯心与二元的哲学阵营的根本前提。也就是说,这种普遍认同,是各哲学阵营得以形成并对阵的根本前提,而各哲学阵营的形成和对阵也正是因对它的差异化理解而造成。
四、消解无形体的“非实体”是解决各阵营对垒的关键
既然各哲学阵营对垒的根本原因是对无形体的“非实体”存在的普遍承认及对其不同本体之归属的解读,从逻辑上看,只要消解掉这种“非实体”存在及其概念表达,就可以完全消除掉各哲学阵营的存在与彼此对阵了,因为很明显,无形体的关系、属性、精神等“非实体”没有了,也就能从根本上消除相应的虚假概念和思想,唯心论和二元论哲学也就因没有精神实体之本体的支撑而消解和毁灭了,最后呢?便只剩下“实体”概念体系的“物本”唯物论一个阵营了。
所以,这种做法的结果必定是诞生一种否定一切“非实体”存在及其概念而只肯定“实体”存在及其概念的“唯物质实体主义”的唯一的哲学形态和阵营。
当然,这种逻辑及其结果在此还只是一种纯粹的逻辑推论,至于是否成为现实,得看唯物论阵营能否彻底否定“非实体”存在及其概念,特别关键的是,得看所谓的“非实体”是否真实存在!或“非实体”存在是否可能!
五、“高懿德猜想”是对“非实体”与唯心论的破解课题
无疑,对“非实体”存在是否可能这一问题的解答,成为解决各哲学阵营对垒问题的关键一环,而明确地提出这一问题则是实际解决问题的前提。毫无疑问,这一问题的明确化提出,实际上已经是唯物论对“非实体”与唯心论哲学的破解性课题了。
尽管“非实体”存在是否可能的问题的提出和解答,是解决各哲学阵营对垒问题的关键一环,思想史上却一直无人提出这一问题,因为从来没有人正式怀疑过“非实体”的存在问题,而只是用不同方式去确认其如何存在这一问题,从而,各哲学阵营的长期存在和对阵问题一直无法解决。
直到2010年,本人在自己的物道主义哲学框架初成即物道主义哲学诞生之初,才开始明确注意和提出“非实体存在何以可能?”2012年,本人形成了对这一问题的物道主义哲学解答,并以此解答确立起了自己物道主义哲学的逻辑基石,以及以此解答去破解各种“非实体”存在及其概念性思想和各种相应的唯心论思想及其系统。
2021年2月,在本人为群主的“中华当代诸子百家哲学园”群进行相关问题的深度研讨时,“非实体”何以存在这一问题被本人转化为“非实体”有没有时空形式这一高度相关几乎彼此等价的问题,并被群内的董克强教授认定和概括为“高德巴赫猜想”或“高懿德猜想”。董克强教授还认为,该“猜想”是哲学与物理学的双料顶级难题。本人完全认同董克强教授对该“猜想”的认定、概括、命名与评价。
如上所述,该“猜想”早于2010年就已经提出,并已经有了物道主义的解答及其应用,但没有明确意识到这一“猜想”的巨大价值,更没有明确意识到这已经是一个极其重大的哲学课题,而2021年2月在微信群里的重新探讨,则将这些都明确化、固定化了。这无疑是非常值得庆幸的事情!
其实,该“猜想”还只是广义的“高懿德猜想”的二分之一的内容。广义的“高懿德猜想”是关于存在的时空结构形式问题的设想,这里的“高懿德猜想”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故可以称之为狭义的“高懿德猜想”。
六、“高德巴赫猜想”或“高懿德猜想”的具体内容
“高懿德猜想”有两个版本:一是由高懿德提出并确认的“高氏版本”,即广义上的“高懿德猜想”;一是由高懿德提出而由董克强确认的“高董版本”,即狭义上的“高懿德猜想”。二者的基本关系是,前者完全包含着后者。
这两个版本的“猜想”都已经于2010年提出和初步形成,并都于2021年完善、定型并命名。
(一)狭义“高懿德猜想”
首先介绍一下狭义上的“高懿德猜想”,因为它是首先定型与命名的“猜想”。
狭义上的“高懿德猜想”,即“非实体者有无时空形式”的猜想,由高懿德首次提出,由董克强总结、认定并命名。
2021年2月初,高懿德在与董克强先生讨论“非实体者”的存在与否问题时提出的“非实体者有无时空形式”的问题——即“高懿德猜想”,被董克强先生称之为“高德巴赫猜想”。这一猜想的基本内容由郭克强归结为如下根本逻辑:第一,一切性质、关系存在等,如时间、价值规律、数字等,确实是存在形式之一;二,既然是存在,就不是无;三,既然不是无,按某种逻辑(哲学上的一般逻辑)就应该有某种时空形式,没有任何时空形式的“存在”似乎很难成立,可以说不成立。如此,性质、关系等非实体者究竟有否某种“时空形式”?归根到底就是“非实体者”有无时空形式这一问题,就是“高德巴赫猜想”。
董克强指出,“高德巴赫猜想”通俗称“高懿德猜想”,是高教授最先触及并提出了这个问题的核心内容。故“高德巴赫猜想”中的“高”由此而来。
董克强认为,“高德巴赫猜想”是物理学与哲学的双料顶级难题,是超一流哲学难题。
高懿德本人对该“猜想”补充说明如下:
董克强所认定的“高德巴赫猜想”的实质内容即“非实体者”有无时空形式这一问题,它实质上涉及到“非实体者”的存在是否必须有时空形式这一问题,而这恰恰是“非实体者”能否存在问题的关键所在,因为对前者的解答是解答后者的决定性环节,在逻辑上完全决定着后者的解答结果,从而只要解答了前者,对后者的解答结果便已经确定了。因此可以说,这两个问题是高度相关,可以相互替换的,也就是说,这两个问题都是“猜想”的实质内容。
对上述补充说明,董克强先生没有任何异议。
(二)广义“高懿德猜想”
广义的“高懿德猜想”的基本内容就是“时空结构形式是否是存在的必要条件”这一设想。
由于哲学上讲的一切“存在”包括“实体者”与“非实体者”的存在两种内容,因此,这一“猜想”从逻辑上看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实体者”存在是否必须有时空结构形式;二是“非实体者”存在是否必须时空结构形式。显然,第二个方面的内容就是狭义的“高懿德猜想”。
高懿德本人于2021年2月底在将上述狭义的“高懿德猜想”经典化基础上,于2021年3月初又将以往广义的“高懿德猜想”进行了上述经典化的表述。
七、对“高懿德猜想”之物道主义解答的完善过程
对于“高懿德猜想”,实际上高懿德本人在2012年至2014年间就已经作出了基于物道主义立场的比较全面的解答,并且这种解答成为其构成物道主义哲学体系的逻辑基石而蕴含于2016年建成的该哲学体系中,以及成为物道主义哲学消解和颠覆一切唯心论、神创论和传统的逻各斯主义哲学范式的基本思想武器。
然而,直到2021年前,这种解答并未形成经典的范式,而是一直处于比较粗疏的框架状态,概念表达也有些不稳定,论证本身也不甚严谨。
2021年初,本人在“中华当代诸子百家哲学园”微信群中发起了一系列的哲学专题讨论,其中便涉及到了“高懿德猜想”的基本内容。在往来的辩论答复过程中,董克强教授敏锐地看到了狭义“高懿德猜想”的内容和实质,并加以概括为三点基本内容,以及命名为“高德巴赫猜想”即“高懿德猜想”,和将其定性为哲学与物理学的双料顶级难题。高懿德本人便随后对该“猜想”的内容和实质进行了更为精炼的概括和界定,从而将其落实为一个经典性问题,即“非实体”有无时空形式问题,或表达为另一个与其高度一致的问题,即“非实体”能否存在问题。这些提炼和经典化随后便获得了董克强教授的完全认可。
此外,高懿德本人在将狭义的“高懿德猜想”经典化的基础上,又于2021年三月初将以往的广义的“高懿德猜想”进行了经典化的表述。
“猜想”被经典化后,本人又将以往的不太规范的解答加以深度化整理,一方面使概念稳定下来,另一方面使论证严谨和完善,最后使框架更加精细而典范化。
八、解答“猜想”的根据:“存在”与“非存在”的逻辑
全面解答“猜想”问题,必须首先诉诸完整的“存在”的基本逻辑,包括“存在”的实质、主体内容、形式、条件、方式、表现几大方面,从中发现“实体”与“非实体”存在与否的基本逻辑,然后才能进而从中找到解答“实体”和“非实体”的存在是否必须有无时空形式的完整而可靠的答案。
从性质上看,“存在”的逻辑的反面是“非存在”的逻辑,而且,“存在”的逻辑恰恰是发现“非存在”的逻辑的前提和根据,“非存在”的逻辑又是对“存在”的逻辑的一种反向性证明。正是,这一正一反相互支持和印证的逻辑共同构成了解答“猜想”的逻辑基石。当然,基于这种哲学的逻辑对“猜想”作出的解答,只能是哲学的解答,而非物理学的解答。当然,这种哲学解答对物理学的解答具有某种指导作用。对“猜想”的物理学的解答就留给专业物理学家去做吧,因为只有他们才具有对“猜想”进行物理解答的专业能力。
(一)“存在”的逻辑构成要件之推论
第一,“存在”实质是拥有和占据时空的活动与过程。
西方哲学把“存在”视为万物和世界所从出、所规定的“本体”,但实际上,“存在”只是万物与世界构成自身、呈现为时空的形式,并充实于更大的时空之中的一种本性,即一切事物追求和实现自身存在的本性。
“存在”可以说是一切事物的最基本的本性,因为存在是事物成为自身的先决条件。
第二,“存在”的主体或本体内容只能是实体。
“存在”不是纯粹的活动与过程,而是某种主体或本体的活动和过程。不存在没有主体或本体的活动与过程。
“存在”的主体或本体只能是“实体”,即广义上一切具有实际时空形态的东西,也就是实体性物质形态,而不能是“非实体”。之所以如此,乃是因为只有“实体”之物才能构成自身和存在,而所谓的“非实体”根本不可能构成自身和存在。
广义而言,存在的主体就是宇宙间的所有事物。
第三,“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
万物构成的最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二者的地位对于万物的构成和存在来说同等重要。之所以是空间和时间,是因为存在的内容之构成和存在必然结合为具体的时空分布结构形式。时间的持续性分布是机会性因素,空间的广延性分布是关键性因素。因为任何事物的构成和存在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去安排自身内容的空间构造形式。
第四,“存在”的基本条件如下:
存在主体的实体结构的形态的形成是“存在”的根本前提,因为,一切的“存在”都是存在主体或本体的构成和存在。
空间和时间是存在的基本条件。任何事物都诞生和存在于其他事物构成的空间里,并且都是由其他事物的因素来构成和存在,因此,万物都是在其他事物构成的时空中构成和存在,就如鱼儿必须在合适的水体(不单是水)时空中才能诞生和存在一样。
第五,“存在”的基本方式如下:
一是存在主体自身的时空结构之实体的形成方式与过程。这一过程形成存在主体的实体性时空结构形式。
二是存在主体以自身的实体性时空结构形式充实于更大的事物时空之中。这是“存在”的基本方式和过程。
第六,上述“存在”的方式决定了“存在”的表现如下:
一是存在主体自身有着空间与时间之存在形态,即拥有自身的时空形式或形体。
二是存在主体占据了与自身时空形体相应的时间和空间之范围。
(二)“存在”逻辑的轴心要件
上述五个逻辑要件对于“存在”来说缺一不可,但这些逻辑要件集中汇集于存在的主体或本体这一要件上。存在主体或本体的空间和时间结构形式,即其本体的时空形体或形式则是“存在”的关键所在。据此可以说,“存在”的关键要件就是时空结构形体或形式(简称“时空形式”),只要有着时空形式的东西,必定存在,或其存在必定实现。这就是“存在”的逻辑轴心。
(三)“非存在”的基本逻辑
根据以上“存在”的逻辑,可以推出其反面——“非存在”的逻辑:无时空形式者必定不存在。这也是“非存在”的逻辑轴心。
推论如下:
其一,“存在”必须占据时空,即必须存在于时空中,否则不可能存在。
理由:时间和空间是一切存在的唯一场所,时空以外没有存在,而且根本就没有时空以外。所以,只有能够占据时空从而在时空中显现或显示出来的东西,才是真正的存在,不存在不在时空中的任何东西。
其二,“存在”必须有自身的时空形态或形式,没有自身时空形式的东西因不可能占据时空而存在,故是“非存在”。
理由:“存在”必须占据时空,而占据时空必须自身有时空形式,否则不能占据时空。所以,自身拥有时空形态或形式是占据时空而得以存在的基本条件,没有自身时空形态和形式的任何东西都不可能占据时空而存在。
(四)“存在”与“非存在”逻辑的反相关性
“存在”逻辑的决定性构成要件是“有时空形式者”,这样的东西其实就是一切实体性事物,概称“实体”。“非存在”逻辑的决定性构成要件与此相反,是“无时空形式者”,即非实体性事物,概称“非实体”。显然,二者是相互否定的关系,但更是因相互否定而成立的关系,因而是相反而相成而相互反证与印证的关系。
九、“存在与非存在原理”或“第一哲学原理”
由于“存在”与“非存在”逻辑的相互否定与相反相成而相互反证与印证的反相关联系,便可将它们统一概括为如下一对相反相成即相互反向确证的两个原理,即“存在原理”与“非存在原理”,具体如下:
存在原理:唯实体者有时空形式而存在。进一步:唯实体者存在。
非存在原理:不存在无时空形式的非实体者。进一步:不存在非实体者。
理由:只有实体性内容才能构成自身的时空结构形态或形式,才能占据时空而存在,而没有实体内容的所谓“非实体”不可能形成和拥有自身的时空结构形态和形式,因而不能占据时空而存在。
“存在原理”可以进一步解读为“唯形体者存在”原理,因为“时空形式”也就是“形体”,而且是存在的充要条件。
“非存在原理”可以进一步解读为“无形体者不存在”原理,因为“无时空形式”就是“无形体”,而这正是不存在的充要条件。
这两个原理合在一起,其实就是“唯实体者存在原理”,当然也可以叫“存在与非存在原理”。
这里特别说明一下:既然这一“原理”是对前面所述存在与非存在的基本逻辑的高度概括,自然,以前述“存在”与“非存在”的基本逻辑可视为这一“原理”的基本内涵。
这一原理的实质内容概括为一句话就是:唯有实体事物(简称“物”)存在,或唯物存在。因为这一原理告诉我们:“唯有实体者存在”的“实体者”只能是物,没有非物的实体者,更“不存在非实体者”。
这一原理在2021年3月10日被黄涛伟先生视为“第一哲学原理”,然后获得了本人的高度认同。
下面简略说明一下为什么说它是“第一哲学原理”——
首先,它是确定哲学反映对象之本体的原理性方法,具有哲学第一方法论的性质。
我们知道,哲学要研究和把握的实际对象和内容就是整个世界的统一性存在逻辑,因而,确定整个世界存在的实际对象和内容就成为哲学研究的第一步。毫无疑问,这一原理是确定哲学研究对象之本体的根本大法,能够据此发现和确认世界存在的真正本体,即一切存在活动或过程的实体性主体。
其次,它直接就是哲学逻辑体系的第一个基本原理,即“唯实体存在原理”。
哲学的对象和内容既然是整个世界的统一性存在逻辑,故世界的存在本体之确认原理,自然构成哲学逻辑体系建构之初始的第一原理。
这个原理的根本内容就是“唯实体存在”,从而这一原理直接奠定了哲学最基本的本体论基石,成为哲学逻辑体系的“第一原理”。
其三,它是判定一切哲学理论的原理性标尺,具有哲学第一尺度的性质。
表现在这一原理是判定一切哲学最基本的本体概念和内容是否成立的最重要标尺,从而是判定一切哲学之合理性与否甚至是否成立的根本标尺。
十、“第一哲学原理”是通往未来哲学的大门与守门员
“第一哲学原理”首要的基本功能,就是判定哲学研究和反映的实际对象与观念,让真正的哲学对象之观念进入真正的哲学园地,而将无实际对象的假观念阻挡在真正的哲学园地之外。因此,它是一切思想进入哲学的必经之门,不能通过此门者不能进入真正的哲学园地。
“第一哲学原理”表明,此门有两扇:一扇是“实体者”之门;一扇是“非实体者”之门。“实体者”之门为进入哲学园地之门,但只放“实体者”进入而阻挡“非实体者”于门外。“非实体者”之门只为驱逐“非实体者”出哲学园地之用,只出不进。
“第一哲学原理”同时还是未来哲学之门的守门员,因为它的逻辑能够判定“实体者”与“非实体”观念及其它们能否进入哲学园地的资格,并只向“实体者”观念发放进入哲学大门的通行证。
自今已往,限于历史条件和人类认识能力之局限,“第一哲学原理”始终未发现,环绕哲学园地四周的抽象的篱笆墙是有口而无门,更没有守门员,致使任何思想观念都能够进入而充当哲学,使得许多空洞无物的荒诞虚假之观念皆入其内,造成以往哲学园地里杂草丛生,真假混杂,良莠莫辨,搞得乌烟瘴气,致使世人不知其可也。
今天我们这里确立的“第一哲学原理”,为未来的哲学园地安上了货真价实的大门,并亲自充当了安全无虞的守门员。因此可以说,“第一哲学原理”就是通往未来哲学的大门。或许可以进一步地说,它将是通往未来哲学的必经之门,因为或许未来的所有可能的哲学思想,都必须要通过它的考验,获得它的认可而具有进入哲学园地成为真正哲学的资格。这种可能是基于以下逻辑:既然已经有了“第一哲学原理”这一明确的“哲学尺度”,自然便会成为未来所有可能的哲学用以衡量自身的一试之地。
十一、“第一哲学原理”是未来哲学王冠上的夜明珠
众所周知,哲学是万学之王,而本体论是哲学王的“王冠”。由于以往的哲学没有一个可靠而基本的真理性标准,故以往的本体论便没有一个明确判定自身真实性的基本真理之尺度,从而也就在总体上失去了基本的认识论之真理性价值。这是以往哲学最为遗憾可惜的地方。“第一哲学原理”也就是第一可靠的首个本体论原理,因而,这第一可靠性本体论原理的出现就为以后的本体论研究提供了一颗于黑暗中前行的指路明灯,如一颗引导人夜晚行路的夜明珠一般。因此可以说,“第一哲学原理”就是未来哲学的“本体论王冠”上自己发光的夜明珠。
十二、“第一哲学原理”是“高懿德猜想”的解答方案
据前所知,“高懿德猜想”即“非实体”有无时空形式或时空形体(态)问题,或“非实体”能否存在问题。
显然,上述“存在与非存在原理”中的“非存在原理”,直接就是对该“猜想”的现成答案。
这里再将其叙述为如下逻辑:
只有“实体”才能构成自己的实际时空结构形式并以此占据时空而存在,“非实体”不可能构成和拥有自己的实际时空结构形式并以此占据时空而存在。
十三、“存在”逻辑原理视野下的“性质”化实体存在形态
“唯实体存在”的逻辑告诉我们:科学上所说的具体物质形态——物体,是实体的唯一存在形态,也就是说,一切实体形态归根结底都是物质形态或物体。物体,也就是“物体实体”之义。
但有如下实体存在却容易引起人们的否定性异议,在此需要特别说明——
第一,物质形态的“结构活动性质”是否为物质实体形态?
洛克提出了关于物体的“两种性质”学说,即物体的“第一性质”与“第二性质”学说。这里说的第一性质就是洛克所说的“结构活动”,指的是“所谓凝性、广袤、形相、运动、静止、数目等等性质”,洛克称它们为“物体的原始性质或第一性质” 。
这类“结构活动”,无疑是物质实体自身的直接存在状态,自然就是实体本身的构成和存在要素,当然,就是实体本身了。因此,这类“性质”也就是直接的物质实体形态本身,或者是就是物质实体的直接存在形式。
物质形态的“结构活动”,其实就是物质形态自身的时空结构形态及其活动形态。
第二,物质形态的“功能性质”是否为物质实体形态?
这里说的“功能性质”,指的是物体结构的功能属性。
物体的功能直接就是物体结构活动造成的作用和影响他物的能力及其大小。功能依赖于物体结构,即依赖于物质实体形态本身,以物质结构形态及其活动为本体存在形式。另一方面,功能自然体现为不同物质实体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关系,而能量和信息本身也都是物质形态的基本功能,并且也体现为直接的物质实体的活动形态,从而,功能性质只能以直接的物质实体及其交换活动为本体存在形式。上述两种情形皆说明:功能属性本身仍然是一种物质实体的活动形态。
第三,物质形态的“感觉性质”是否为物质实体形态?
洛克认为,这里的“感觉性质”也就是洛克所说的“第二性质”,指“任何物体中一种特殊能力,它可以借不可觉察的第一性质,在某种特殊形式下,在我们底感官上产生其作用来,并且由此使我们生起不同的各种颜色、声音、气味、滋味等等观念。”
许多人认为,这种“感觉性质”是一种非物质性的存在者,是纯主观的感觉形式。但在唯物论看来,这种“感觉性质”,确实不同于直接的物质存在形态,带有某些生物的主观感受性特质,只存在于某些生物的肉体感官的感受性活动中,离开这种感受性,就不再产生这种观念。但是另一方面,这种观念形态的东西,确实又是特种物质实体——即某些生物的肉体感官——的直接活动形态之表现,并以这种物质实体活动为本体而存在,而且进一步说,它直接就是这种物质实体结构活动的功能化形态而已。所以,尽管它不同于一般的物质实体形态,但却实际地就是一种具有特殊功能的物质形态的特殊的功能性活动形态,因而说到底,仍然是一种物质实体形态——即一种生命体的感觉形态。因此,虽然不可以说,感觉不是感官器官本身,但可以直接地说,感觉就是感觉器官的具体活动形态,以具体的感官器官及其活动为自己的本体存在形式。
所以说,对物体的“感觉”等“性质”,仍然是一种特殊的物质活动形态,即一种特殊的物质实体形态。
其实,“感觉性质”就是“功能性质”的特殊形态。
除了上述“感觉”性质外,还有一种特殊的“感觉”性质,既如“疼痛感”这样的生命体的自我感知活动。这种性质特别体现为肉体的神经感知运动,与上述“感觉”性质共属肉体的感觉活动,同样是以生命体感觉器官的活动为本体存在形式。
第四,物质形态的“精神性质”是否为物质实体形态?
相对与“感觉性质”,某些特殊的生命体如某些高级动物,还有一种更特殊的功能性质,即“精神性质”。唯心论者否认精神对物质形态的必然依赖联系,某些唯物论者则认为精神尽管依赖于物质形态,但有自己相对独立的不同于物质形态的存在形态。实际上,精神性质如同感觉性质一样,同样是某种特殊的物质形态的特殊活动形式,实质上就是某些动物的大脑神经系统的电脉冲信号活动形态。因此,实质上就是一种特殊的物质活动形态而已,不存在所谓的相对独立的非物质性的精神存在形态。
说到底,“感觉”和“精神”等物质形态的功能性质,不过是某些特殊物质形态——即某些生命体——自身的感受性状态而已。
十四、“非存在”逻辑原理是“高懿德剃刀”的逻辑刀体
“不存在非实体者”或“无形体者不存在”这一“非存在”的逻辑与原理,根本上否定了一切所谓的“非实体者”或“无形体者”的存在,从而,它可以成为消除一切空洞无物的“非实体”性概念的锐利无比的“剃刀”。
这一“剃刀”由本人即高懿德首次打造,故被本人命名为“高懿德剃刀”,与历史上的“奥卡姆剃刀”相乎应。
“高懿德剃刀”可以一句话概括为:“非实体物(者)不存在,其概念是假概念而应予以彻底消除”。前半句话是这一剃刀的刀具或刀体,就是上面的“非存在”逻辑与原理,后半句话是这一剃刀的基本功用——即剃除一切空洞无物的假概念。
这一句话的含义就是:不存在非实体的东西,一切非实体性概念一律不予承认而予以消除。
这一“剃刀”显然是一个综合性哲学命题:前半句属于本体论命题,是后半句的前提和根据;后半句属于认识论命题,是由前半句推出的必然结论。
这一“剃刀”是浓缩了的下述哲学逻辑:只有实体物才能够拥有和占据空间和时间,从而才能够存在;不具有实体的东西不会拥有和占据时间与空间,从而不可能存在,从而,表达不可能存在的内容的概念肯定是内容为空的假概念,必须予以消除。
十五、“高懿德剃刀”与“奥卡姆剃刀”的联系与区别
六百多年前,教皇把一个神学领域的异端分子唯名论者奥康姆关进监狱,目的是不使他的思想得到传播。其实,奥康姆的大量著作都影响不大,只是他的一句不见于他著作中的哲学格言对后世影响巨大而使他大享盛名。这句格言就是:“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其基本含义就是:只承认一个个确实存在的具体事物,凡是干扰这些具体事物的空洞的普遍性概念如独立存在的“共相”和“隐秘的质”或“本质”之类等都是无用的累赘和废话,应当依据这一格言一律取消;除了上帝这一最高共相实体外,不存在其他共相实体,倘若没有任何必要,就不要增加这类“实体”的数目。
奥卡姆剃刀的真正功用,就是要剃掉(宗教)哲学中除上帝外的一切空洞无物的共相实体性概念,就如亚里士多德剃掉柏拉图哲学中的众多理念一样。
“奥卡姆剃刀”有如下两大缺陷:
第一,没有稳定的逻辑刀体而陷于主观随意性。“奥卡姆剃刀”的根据是“如无必要”,似乎这就是它的“刀体”。显然,“必要”和“非必要”只是一个抽象的价值判概念,而没有一定的价值标准为依据,更不涉及本体存在标准,从而无法成为一个判定和排除虚假概念的真正逻辑依据,而只能带来极大的主观随意性。
据此可以说,该“奥卡姆剃刀”名不副实。
第二,剃除功能紊乱而造成不良后果。一方面,它排除一切普遍性概念的绝对化做法会造成对合理的普遍性概念的不应当排除;另一方面,它因为没有判断普遍性概念合理性与否的逻辑工具而导致对不合理、非科学的普遍性概念难以彻底消解和驱除。
哲学中的普遍性概念并不都是错误的或不合理的,其中,有客观根据和逻辑依据的普遍性概念是合理而科学的,不应当剃除的,只有那些没有客观根据和逻辑依据的假普遍性概念才是需要彻底根除的。但“奥卡姆剃刀”没有区分这两类普遍性概念而一概根除之,就犯了绝对化错误。另一方面,由于这一剃刀并没有判断普遍性概念合理性与否的逻辑化工具和标准,从而导致无法从根本上消解非合理的空洞的普遍性概念而难以真正剃除它们。
“高懿德剃刀”的关键是有着“非存在”逻辑与原理这一明确而刚性的本体逻辑之刀具。它决定了这一“剃刀”的成立条件和锋芒所向,也决定了其锋利无比而能根除非实体概念之功能的坚决性和彻底性。有了这一点:既可以明确判断普遍性概念的合理性与否,因为它有“实体”与“非实体”为明确边界,凡是对应明确的实体的就具有合理性而应当保留,凡是没有对应的明确的实体的,就应当予以彻底消除;又能够坚决消解和驱除非合理性概念,因为非合理性概念没有对应的实体所在,从而就是毫无根据和空无内容的空洞而无任何意义的假概念,这种彻底消解使其没有了任何存在的理由和根据,保留它不仅毫无理由,反而导致大量的混乱而遮蔽真理,从而,予以根除理所应当。
毫无疑问,“高懿德剃刀”完全弥补了“奥卡姆剃刀”的根本缺陷,成为一把准确而锋利无比从而能够准确剃除所有不合理的假普遍性概念的全新的“哲学剃刀”
需要说明的是,这一“剃刀”作为“哲学剃刀”,显然只能适用于理性认识领域,只针对那些毫无对象内容的纯空洞的假概念有效;对那些与现实有联系指涉着一定现实性对象和内容的一切概念,则予以保留。
十六、“存在与非存在原理”是物道主义哲学的第一原理
存在与非存在的基本逻辑是物道主义哲学得以确立的最重要、最坚实的逻辑基石,只要有了这一逻辑基石,物道主义哲学大厦就基本上牢固而稳定了。自然,如果抽掉了这一基石,物道主义哲学大厦就会摇摇欲坠了。
“物道主义”哲学的核心架构是建立在“物本论”基础上的物道主义理念和逻辑,是故,“物本论”是物道主义哲学的思想基础,而确立“物本论”这一思想基础的逻辑基石也就是“物道主义”哲学的逻辑基石。
这一逻辑基石就是“物道主义”哲学创始人高懿德所确立的“唯物存在”的逻辑。唯物存在的逻辑恰恰就是万物存在的基本逻辑,直接体现为“存在与非存在原理”——即“唯实体者存在,不存在非实体者”原理。
其中,“唯实体者存在”原理是从正面奠基和确立物道主义哲学大厦的逻辑基石;“不存在非实体者”原理是从侧面佐证和确立物道主义哲学大厦的逻辑基石。
十七、“非存在原理”是物道主义哲学的强大武器和盾牌
非存在的逻辑与原理及以其为刀体的“高懿德剃刀”本质上为物道主义哲学与文化所专属。这一方面是因为它直接来自于高懿德物道主义哲学的基本思想原则及其逻辑应用;另一方面是因为它在功用上消解其他一切非物道主义哲学与文化而只确立物道主义哲学与文化,也就是说,它是实现物道主义哲学消解其他哲学倾向与流派的强大拆解工具,还是该哲学以之遮挡一切对立观念学说的攻击而保障自身立足于不败之地的强大盾牌。
“高懿德剃刀”对于物道主义哲学具有的这种专用性决定了,只要这把剃刀运用彻底,就一定会消灭一切非物道主义的东西。
十八、“高懿德剃刀”是根除唯心论与二元论的终极武器
“高懿德剃刀”是解答“高懿德猜想”的必然产物。“高懿德猜想”的提出及其征解之设局,就是为了祭出“高懿德剃刀”这把所向披靡的刀剑,然后用之于去根除哲学和科学领域的所有非实体因素及其概念,尤其是根除哲学领域的所有非实体本体及其概念,并由此拆解掉以此为基石的所有唯心论与二元论哲学思想及其理论体系,终极地解决哲学史上一直存在着的唯物论与唯心论和二元论的阵营与对垒,实现唯物论的一统天下。这也是解决各哲学阵营对阵之“终局之战”说的由来。
毫无疑问,“高懿德猜想”的提出及其征解,是这一“终局之战”的破局之举,而“高懿德剃刀”,无疑是这一“终局之战”的终极武器。
前面的论述已经说明,彻底清除一切唯心论与二元论的“非实体”本体及其空洞虚假之概念,无疑是彻底拆除一切唯心论与二元论阵营的关键一着,因为这实质上是彻底拆除了其思想大夏的地基和基础。“高懿德剃刀”所做的主要工具,正是为了实现这一关键之着。
现在我们就用“高懿德剃刀”对唯心论与二元论的本体及其概念进行如下清理——
第一,道本论哲学的“道”、“理”或“逻各斯”及其概念的清除。
传统哲学基本上都是道本论形而上学。这种哲学坚持脱离物而派生物的独立存在的——即纯道或逻各斯——为生成和统治世界的普遍而终极的本体,中国的“道”或“理”与西方的“逻各斯”或“是”或“在”就是它的各种不同名称或概念,其内容高度一致。
但是,世界上根本不存在脱离实体事物而独立存在的纯道或纯理或逻各斯,因为这样的东西不可能是物质实体,从而不可能有自己的时空结构形式而存在于时空中,也就是说根本不可能存在这种东西,因而其概念是毫无对象内容的空洞的假概念,剃掉它们理所当然。
唯物论也有“道”或“理”或“逻各斯”的内容及概念,但它们被看作是万物的活动规律或方式,是万物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以物及其活动为自己存在的本体,因而都是客观的内容与实体性概念。这样的概念显然不应被剃掉!
第二,唯心论和二元论哲学的“心灵”或“精神”本体及其概念之清除。
唯心论和二元论都把纯粹的“心灵”或“精神”或“意识”看最是生成世界的实体与本体,但是,它们不可能是真正的实体,而是真正的“非实体”,因为它们没有也不可能有自己的实体性时空结构形式,从而也就根本不可能存在,因而也就根本不存在这样的终极本体,所以,这样的“心灵”或“精神”或“意识”概念就是空洞的虚假概念而应当被剃掉。
唯物论也有“心灵”或“精神”或“意识”等内容和概念,但它们都指涉着客观的物质性内容,被看作是物质实体的派生物,并且以物质实体为本体而存在,因而,这样的概念都是客观有实应当保留的真概念。
第三,上帝、鬼神之类的神灵观念和概念的清除。
宗教唯心论的理论基石就是上帝、鬼神之类的神灵观念和概念。这样的观念和概念基本上都是某些人们虚构和编造出来的虚幻观念,客观世界根本不可能存在此类东西,因而都是实质上的“非实体”性观念和概念,必须统统剃掉。
第四,“纯关系”、“纯功能”与“纯属性”类观念与概念的清除。
这种观念和概念恰恰是唯心论和二元论本体观的立足之地,因为这类观念与概念能够给它们的“非实体”本体的存在及其合理性提供逻辑根据。
然而实际上,根本不存在脱离物质实体而存在的独立纯粹的关系和属性,所有的关系、功能和属性都是万物固有的从属物,因此,完全脱落实体物的“纯关系”、“纯功能”、“纯属性”类观念及其概念是无客观实际内容的东西,应该被统统剔除掉。
第五,“纯能量”和“纯信息”类观念与概念的清除。
现、当代哲学界开始有人主张有脱离物质实体的所谓“纯能量”与“纯信息”,并将它们作为世界的本体。我们知道,能量不过是物质实体的活动性能,信息不过是物质实体活动状态的反映,它们本身也以物体实体为自己的存在本体,从而,不可能离开物质实体而单独存在,所以,“纯能量”或“纯信息”的观念与概念是空洞的假观念与概念而应清除掉。
不用说,清除掉这类“非实体”的本体因素和概念后,一切以此为本体和基础建立起来的唯心论和二元论哲学思想及其理论体系自然就倒塌了,唯心论和二元论两大阵营也就土崩瓦解了。
十九、“高懿德剃刀”面临的一些质疑及其回应
“高懿德剃刀”面世以来,遭到了一些人的质疑和反对,但迄今为止并没有人破解掉该“剃刀”的逻辑,而只是提出了一些实例性反驳和质疑,其中主要有如下几例,对此本人已经有过口头上的比较清楚而合理的回应,这里再略加说明和回应如下:
一是对“无”或“空”或“零”这类概念的处理问题。
有学者认为,既然无内容的空洞概念都应被清除,那么,像“无”、“空”、“零”等类概念是否也应清除呢?
本人认为,像“无”、“空”、“零”等概念可以保留,因为一方面,它们表达着对“有”或“实体”的否定,因而是指涉着实际内容的,从而不是完全空洞无内容的假概念,另一方面,“无”、“空”、“零”直接对应着“无”、“空”、“零”本身,而这种“无”、“空”、“零”也是一种实际状态,从而,它们在这里是以“无”、“空”或“零”本身为内容的。
二是对“时间”或“空间”概念的处理问题。
提出问题者认为,时间和空间本身是客观存在,但理论上说时间和空间本身并不具有任何内容,因而,按“剃刀”逻辑说就是空洞而应被剃掉的假概念了,但没有了时间和空间,万物和宇宙等一切都不可能存在了。
本人认为,时间和空间只是万物和宇宙存在的形式,从属于万物宇宙而不能离开物质实体而独立存在,只能以万物宇宙等物质实体为本体而存在,因而不可能存在绝对空虚无物的如牛顿所说的绝对时空,而只能有由物质实体所决定并与物质实体高度一体存在的如爱因斯坦所说的相对时空;从而,这样的时空概念的本体实际上就是物质实体,而不是“非实体”概念,是不应剃掉的。
三是对数学上的“零”和“虚数”概念的处理问题。
有人认为,数学上的“零”或“虚数”在自然界没有对应的实际存在,按“剃刀”逻辑便应当被剃掉。
本人认为,说“零”或“虚数”在自然界没有对应的实际存在是错误的,实际上,它们是人为设置的对应某种实体空间部位的符号,因而,是指涉着实体内容的。
例如,数学上的“零”一般代表着事物的起始点部位。
再如,“虚数”这个名词在17世纪由笛卡尔创立时,被认为是真实不存在的数字,但后来发现虚数a+b*i的实部a可对应平面上的横轴,虚部b可对应平面上的纵轴,这样虚数a+b*i可与平面内的点(a,b)对应。
四是数学上抽象的“数”和“形”概念的处理问题。
人们一般地认为,数学上的“数”和“形”都是绝对抽象无形而不占据任何空间却实际存在的。
本人认为,数学上抽象的“数”和“形”都是宇宙中实体物之量、形的理想化反映,因而对应这现实的实体性内容,从而不是空洞的概念,不应当被剃掉。
五是“关系”、“功能”与“属性”类概念的处理问题。
有人认为,“关系”、“功能”与“属性”本身没有时空形式,但它们借助于实体物的时空形式而存在,因此,这种无时空形式的东西是存在的,相应的概念形式不应剃掉。
本人认为,实际存在的“关系”、“功能”与“属性”,本身就是实体事物实体结构的实际活动形态或状态,也就是事物实体的动态结构形态本身,因此,事物的实体时空结构形式,本来就是这类现象自身的实体时空结构形式。所以,事物的实体时空形式,就是实际存在的“关系”、“功能”和“属性”的本体存在形态,从而,实际存在的“关系”、“功能”和“属性”是有自己的实体性时空结构形式的,说它们没有自己的时空形式是不成立的。
六是人类的各种“感觉”如“味道感”、“声音感”等与感觉体或感受体——即物质器官的关系问题。
许多人认为,人们的感觉尽管是由人类的感受器官活动的结果,但它确实是一种不同于感受器官的新东西,外界也没有直接对应的对象性内容,但人们的感觉确实存在,本身也绝非空洞无物,按照“高懿德剃刀”的逻辑如何处置关于它们的观念或概念呢?
本人认为,人类的感觉及其概念是有实际内容与实体存在形态之根据的,因为如下两点原因:其一,虽然人类的感觉在外部世界没有直接对应的对象性内容,但却有间接对应的对象性内容,即刺激感官而造成感觉的外部物质形态,从而,可据感觉判定相应的物质对象。这就是说,人类的各种感觉其实就是对外部不同形态和性质的事物的不同感受,从而就是对外物的相应状态和性质的间接反映;其二,人类的感觉其实就是相应感受体即人类感觉器官的自我觉知活动之状态,而不是其外的单独的内容,不存在不是这种状态的“纯粹”感觉。这就是说,感觉直接就是感受体的自我觉知活动形态或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