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空而不实论(修改稿)
——佛学基本思想及范式批判
2020年3月15~20日
内容提要:佛学犹如一朵虚构的华丽无比的花朵,徒有华丽的外表,却基本没有确实的内容。佛学中确有着一些高深且合理的个别观念,但它总体上却是空华不实的东西。从根本上看,佛学是以空为本,从空而来,奔空而去的思想框架,空来空去和一切皆空是其思想的基本特点,背离客观实际和人性现实是其思想的基本性质。一言以蔽之,佛学总体上是空来空去而一切皆空的空华不实之学。
关 键 词:佛学;空来空去;一切皆空;空华不实
引 言
佛学犹如一朵虚构的华丽无比的花朵,徒有华丽的外表,却基本没有确实的内容。佛学中确有着一些高深且合理的个别观念,但它总体上却是空华不实的东西。从根本上看,佛学是以空为本,从空而来,奔空而去的思想框架,空来空去和一切皆空是其思想的基本特点,背离客观实际和人性现实是其思想的基本性质。一言以蔽之,佛学总体上是空来空去而一切皆空的空华不实之学。
一、“真如”本体说之不实
哲学上的本体是指,“超越一切存在者或现象、具有创造各种事物或现象能力”的存在,通俗来说,就是一切事物和现象的源头。
“真如”是佛教用以表示最高真理的概念,也就是佛教本体论中的“本体”概念。在佛教哲学里,“真如”其实就是一种“佛性”之“心”,意为真,或真实者、真实本身。是故,“真如”就是“佛性”,就是“心”。
关于“真如”,《成唯识论·卷九》曾下过一个非常明晰的定义:“真,谓真实,显非虚妄;如,谓如常,表无变易。谓此真实,于一切位,常如其性,故名真如。……此性即是唯识实性。”也就是说,“真如”就是真实不虚、常住不变的东西。
《大乘起信论》就是在心、空合一的思路下给真如下定义。它说:“一切诸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易,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即是说,“真如”是一切法界的真实本质,是不可言说、不在命名之中、超脱现象关系领域、绝对平等、静寂空荡、永恒不变的物之本体——即“唯是一心”。
佛教认为真如或这种佛性之心人人皆有,物物皆有,自具自足,根本不需要向外求寻。
佛教认为世界的本体就是佛性(真如、心、理),它是一种不生不灭、安然长静、超越时空、永恒存在的实体,是实有,是妙有,而各种法(物质与精神)又称名、色,都是真如本体变来的。
在佛教看来,这个“真如”或“心”或“理”,是不生不灭、安然长静、超越时空、永恒存在的纯粹的精神实体或实有,是人人皆有甚至万物皆有的纯粹精神意念。这种精神本体,作为产生世界万物(法)的本体和本源,其内没有任何客观性因素,因而它只能是毫无实际内容从而其自身也根本不存在的意识之“真空妙有”,也就是“无”。
佛教的这种纯虚无的所谓“真如”实体之实在,本身就是一个自我矛盾的空概念。
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这样的毫无实际内容却又生成世界万物的纯虚无“真如”之本体!佛学说真如是不生不灭、永恒存在又超越时空而存在的东西,问题在于任何超越时空的东西根本就不存在!佛学又认为真如佛性人人物物都有,自具自足,根本不需要外求的东西。但问题在于:人人物物皆自具自足的这个“真如”若不能离开人和物,佛学所坚持的不生不灭、永恒存在又超越时空的“真如”就不存在了;倘若其能够离开人和物,它就又是超越时空的非存在了。这就自相矛盾的逻辑表明,连时空都不具备的所谓“真如”本体实际上就是绝对的空和纯粹的无,说到底就是纯粹虚构之物。
二、万法皆空说之不实
佛家认为,只有世界的本体即佛性(真如、心、理)是不生不灭,安然长静,超越时空,永恒存在的实体和实有,而作为各种法的世界万物——即包括人在内的各种物质性与精神性事物(又称名、色)——都是由真如本体变来的,都是似有的假有,即都是以虚假的方式存在却是真正虚空的东西。
佛教认为,真如本体是“真空”之“妙有”,“我”和“世界”是似有之假有,即是我空(无)和法空(无)。在佛教看来,人和世界万物都是假有真空,这是最正确的看法,即真谛,谓之“中道”。
万法皆空也表现为五蕴皆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毫无疑问,这种空说真谛世界观是完全违背世界的客观性存在这一事实的。首先,世界万物的存在是不依赖于人类的任何主观意识和意志而存在存在的,这一真理不仅已由人类的无数实践所证明,而且也由人类迄今为止的科学真理所证明,而且更由哲学上思维和存在的逻辑关系所证明。首先,人类的无数实践表明,世界万物的存在都是真实的,都有其时空实体确证着其存在的客观性。其次,人类科学发现的所有事物及其规律,都是必然的不依人类意志而客观存在的。最后,哲学告诉我们,一切存在都是客观的,意识现象也是如此,并且它们都不依赖于意识现象而存在,都有必然如此而不由人类意识和意志所妄意改变的客观性特征。
所以,佛学的万物空论世界观是根本错误的,是空说不实的世界观。
现代有些人运用现代物理学的物质结构说来论证佛学空说世界观的正确性,其实也无济于事!这些人认为,物质结构的内部基本上都是空无任何内容的纯空间,只有极少的物质成分漂浮于其内,就如同原子内部的结构一样,而且,那些漂浮于其内的物质成分内部仍然如此……如此层层解构下去,就没有了任何物质成分,而只有纯粹的虚空仍在,而这就是佛教的“真空妙有”之真如,所以,佛教说万法(物)都是假有而真空,归真就是“真空妙有”之真如。我们说,这是曲解了现代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实际上,物质结构内部那些体积广大的空间,并非就是纯粹的虚空,而是其他一些物质形态,只是这些物质形态我们迄今尚未完全弄清楚而已。这就如鸟儿飞翔于其中的天空,是由很多物质因素组成的空气这种物质形态一样。所以,现代的物质结构理论并不能证明佛教的空论世界观,相反,恰恰证明了世界万物的客观实在性。
三、五蕴性空说之不实
佛教的核心思想是人的五蕴性空说,因为它是帮助人们转迷成悟的核心理论,又是以此帮助人们离苦得乐的观念杠杆,而转迷成悟和离苦得乐正是佛学的最高宗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系统地解释了佛学的这种核心逻辑:“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说“五蕴皆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所要表达的意思,其实就是一个“空”字。所以,在《心经》的开头,观自在菩萨就“照见五蕴皆空”。
“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所要表达的,其实也就是一个字,这个就是一个“无”字。这里的无,指的的是由五蕴皆空带来的智慧,指五蕴带来的一切都是似有假有之真空,理解了这一切,也就能够解除一切烦恼和苦厄了。
一个“空”,一个“无”,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核心内容。只有真正明白了这两个字的内涵,才算是真正明白了这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所要表达的意思。
但是我们说,五蕴皆空说是错误的。我们人类的实践和认识及其逻辑之总体告诉我们,一切实际存在的事物和现象都是不依赖于人类意识和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者,都是客观的实有。此证佛家所说的一切“色”(即“物”或“法”)都是客观实有的,“受想行识”也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或现象,“眼耳鼻舌身意”和“色声香味触法”也是客观存在。总之,除意识之空想外,包括意识活动本身在内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者,而不是空和无;人的“五蕴”皆为实有之物,也非空和无。
四、苦集灭道逆常情
佛学的最终目的是帮助人们离苦得乐,其最基本的途径是苦集灭道。
苦集灭道是佛教最根本的教义“四谛说”。“谛”是真理、实在的意思,苦集灭道就是四个实在性真理。
所谓“苦谛”就是道说苦果,告诉人们现实存在的生老病死等一切皆苦。所谓“集谛”就是道说苦因,告诉人们痛苦来源于“烦恼和业力的聚集”。所谓“灭谛”就是求解脱苦难,告诉人们痛苦可以灭掉,通过办法达到涅槃(圆寂——圆满沉寂)。所谓“道谛”就是说修行归宿,告诉人们达到涅槃的修行手段和方法。前两者是说人生的苦难本质与成因,后两者就是求人生解脱苦难的方法和归宿。
佛教的这套离苦得乐的方法,确实有很大效用。人类的苦难确实与人类的欲望过多有关系。但是,这套方法,是要人类违反人性生存之需要、灭绝人性正当欲求而走向寂灭的方法,违反人类正常生存的逻辑和过程。客观上看,正常的人类生活条件和需求是丰富的实有,而不是佛家所说的一切皆空或五蕴皆空,如果强行消灭人类正常的生活需要和条件,无异于消灭人类本身,如此,佛教所谓的苦集灭道离苦得乐之途还有啥意义呢?
由此可见,佛教所说的转迷成悟和离苦得乐,就是一种消灭人性和人生的不切实际的东西了。
五、空来空去非理性
佛学思想的基本路径就是空来空去,表面看来似乎有着非常严谨的逻辑,实际上却是反逻辑、反理性、反实证的。
首先,佛学最基本的思想前提“真如”本体,本身就是一个没有任何实证根据且自相矛盾不成立的空概念。按照佛学的理解,“真如”是不在时空中永恒存在着的没有任何实际内容的“真空妙有”之“心”,是产生世界万物的终极本原,并且是构成万物的本质的东西。这就有着如下根本无法克服的问题:第一,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实有,只要存在就必定有客观的实际内容,没有任何实际内容的“真如”是根本不存在的;第二,时空是一切事物存在的必要条件和形式,不具有时空形态的东西根本不存在,因而,根本不存在“真如”这样的不在时空中的存在者;第三,任何事物都有生灭变化,根本不存在“真如”这样的不生不灭和永恒存在者;第四绝对空无的“真空”不可能有“妙有”,“真空妙有”的“真如”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第四,绝对“真空”的真如不可能产生世界万物,更不可能构成万物的本质。由此可见,“真如”的“真空妙有”是没有客观根据和违反逻辑理性和实证理性的。说到的,它就是一个没有任何内容外延为零的毫无意义的空概念。
其次,佛学从“真空妙有”的“真如”而来的万法皆空说既根据不实,又违背客观事实。从框架上看,“真如”本体的本质就是“空”,由此而推出作为其产物的万法皆空的思想,似乎具有一定逻辑理性。但是“真如”本身只是一个不存在的空概念,不可能是产生世界万物的实在性本原,因而这种逻辑一开始就不存在,其思想推论本身就是错误的。另一方面,万法(“物”)皆空本身就是没有客观根据的错误思想。如前所说,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皆是具有时空实体的实有,不存在假有真空的事物。
再次,佛学从万法皆空推导而来的五蕴皆空说,也是根据不实和违背客观事实的的东西。万法皆空本身就是错误的,万法皆有才是真理。因此,不能以错误的万法皆空说来导出五蕴皆空法。另一方面,“五蕴”本身也是客观实在的东西,五蕴皆空是违背这一客观事实的。
最后,佛学以错误的万法皆空和五蕴皆空说教导人们转迷成悟走向空的智慧是根本错误的“智慧”,由此所发现的教人走向寂灭涅槃而离苦得乐的“四谛说”这一根本教义是根本违背和毁灭人性现实和人类生存逻辑的错误方法和归宿。